“包干制”有多好?听听科研人员怎么说|世界消息
(相关资料图)
(记者 李烨)2021年10月,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自然科学基金全部项目实施“包干制”:明确经费使用不得支出的用途和范围,定好经费使用的“负面清单制”。在负面清单之外,科研人员被赋予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,体现对科研人员的信任。
实施两年来,科研人员们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“包干制”赞不绝口。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肿瘤外科5病区副主任、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学研究中心PI、博士生导师保肇实表示:如果不采用“包干制”,在经费审批中有一点计算不周,某一项需要调整可能就耽误一个月的时间,很多项加起来可能就不止半年的时间。半年期间课题的创新型就会打折扣。“包干制”对课题的创新性帮助很大。
保肇实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“包干制”下取得的部分成果
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杨旭教授表示:有了“包干制”之后,我就可以把经费放在灵活度更大的范围内,比如说学生的劳务和材料的采购等,项目经费使用起来更加灵活。
杨旭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“包干制”下取得的部分成果
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张红光教授指出:“包干制”把我们科研人员从编制预算、调整预算的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。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当我们在财务方面把时间和精力节省下来,我们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我们的科研工作。
张红光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“包干制”下取得的部分成果
数据显示,实施“包干制”之前,每个项目在编制经费预算方面至少需要1个工作日,项目执行中有超过20%的项目进行过至少1次经费调整。依此标准,2023年度市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申请2372项,无需编制项目经费预算说明可总计节省申报时间2372个工作日,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。
(责编 刘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