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相萧何为何有三座陵墓,可是其中一座墓,为何在一夜之间消失了
西汉开国功臣之一、杰出的政治家萧何,他生前被称“萧相国”,死后被谥“文终侯”,真正做到了封侯拜相,位极人臣。这位几千年来让人津津乐道的“萧相国”,他一人居然有三个墓,其中一座墓还在一夜间消失了,这是怎么回事?快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: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(本文所有图片,全部来自网络,感谢原作者,如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。图片与内容无关,请勿对号入座)
古代逐鹿天下,领兵征战四方,最重要的是部队后勤保障。正所谓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,饿着肚子的将士是打不赢战争的。萧何作为大汉开国元勋,秦末辅佐汉高祖刘邦起义,逐暴秦、灭项羽,最终为大汉的建国,立下不朽之功。汉高祖刘邦对其评价曰:镇国家,抚百姓,给馈饷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……。可见,对于自己的这个“后勤部长”,皇帝刘邦还是非常满意的。
史称萧何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。说他生性勤俭节约,从不奢侈浪费。作为大汉帝国的后勤部长,由其经手的财物动辄亿万,但他从不起贪念。即便如此,当初刘邦带领义军,进到秦国都咸阳城的时候,别的将领纷纷乘乱抢掠金银财物。惟独萧何,一不贪恋金银财物,二不迷恋美女,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,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、地形、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,分门别类,登记造册,统统收藏起来。
事后证明,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,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、户口多寡、强弱形势、风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,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,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,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
萧何一心为国,忠心耿耿辅佐刘邦最终建立了大汉帝国。关于他的生年史书不详,但他去世却有明确记载:汉惠帝二年(公元前193年)萧何卒。
但是你知道吗?就是这样一个生前勤俭节约,从不侈奢浪费的一代名相去世后却有三个墓。
众所周知,古时候凡是稍有名气的人去世,一是怕被生前的仇敌报复挖墓毁尸,二也怕被盗墓贼惦记,所以去世后往往一人多墓,屡见不鲜。就比如曹操同志就搞了个七十二疑冢,迷惑世人,让人搞不清哪个是他真实的墓葬。
当然一代贤相萧何,并不是有钱的富翁,根本无须搞什么疑冢,那他为什么会有三个墓呢?
咱们先来看看位于陕西汉中市博望镇的萧何墓。该墓离县城三里,坐西朝东。墓前有三通石碑,最早的石碑是清乾隆十一年(1746年),写着“汉相国萧公讳何墓;另一通立于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写着:汉丞相酂侯萧公墓;最后一通是清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所立。上面碑文大意写着:汉中为高祖发祥之地,当年,萧何等众臣率军民筑堰垒渠,引水浇田,百姓士卒足食丰衣,至今近2000年,渠堰尚在,惠泽及民,为纪念萧何之功德,由知县倡导,数百名乡绅富户捐钱物,修萧何墓陵园,以供后人祭奠。
原来,这是当地百姓为纪念萧何,为他修建的一座“衣冠冢”,以便大家随时祭奠感念萧何恩德的。
第二座萧何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。据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记载:汉惠帝二年(公元前193年)萧何卒,葬长陵东司马门道北百步。
我们都知道,汉长陵为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的陵墓。史称萧何去世后葬在长陵附近,这其实是可信的。因为古人有“事死如事生”的传统观念,萧何辅佐刘邦建立大汉王朝,立下不世之功,他去世后葬在刘邦的寝陵附近,以便继续“辅佐”刘邦,符合古人的丧葬观念。而在长陵也的确设有陪葬墓区,有资料显示,从西端的陵园开始,到东端的泾河南岸,绵延七千米。这里埋葬着许多大汉的开国元勋、朝廷重臣以及后妃等人的陪葬墓。所以,萧何极有可能就葬于此地。
除了以上两个墓葬外,萧何还有一个墓位于河南省的中牟县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据中牟的《萧氏祖谱》记载,明朝洪武年间,萧氏的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黄河以南的中牟定居。后来,又有一些萧氏子孙从中牟迁徙到新郑、尉氏等地,人丁非常兴旺。在中牟定居的萧氏后裔为纪念萧何的不朽之功,就在当年的“鸿沟”附近建造了萧何墓,并世代精心守护,时时祭奠。
原来,河南中牟县的萧何墓,是萧氏子孙在“鸿沟”,也就是当年楚汉争霸天下时划分“楚河汉界”的地方,修建用来纪念萧何不朽之功的。
然而可惜的是,这座萧氏后裔刻意修建用来纪念萧何功绩的墓碑,仅仅到了明朝的天顺和成化年间,就因黄河决口,一夜之间被洪水冲毁,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。有人说,这是萧相国泉下有知,并不想让后代标榜自己那些所谓的功绩,故此,借助黄河水,将自己的这座陵墓抹煞掉了。
而百姓自发修建的衣冠冢和汉长陵的萧何墓,就像萧何在世人心中贤相良佐的鲜明形象一样,至今一直屹立。